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
英文名称: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课程编码:18000071
学 时:48 学 分:3
课程性质:必修 课程类别:专业基础课
先修课程:概率与数理统计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
开课学期:第6学期
适用专业:环境科学与工程
一、课程教学目标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环境监测的思路与基础理论知识,使其能结合社会环境状况对水、气、固废、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现状、污染防治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认知,为环境管理、环境规划、环境污染治理与防治提供决策依据,为环境污染纠纷提供评判数据,为常规环境监测与环境科学科研提供基础性数据,以适应新时代对环境人才的需求。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:
1、熟悉环境监测工作流程,掌握环境监测工作相关标准的能力;
2、对水、气、固废、土壤等环境污染物采样、运输、储藏、消解、分析化验、整理数据、撰写分析报告等环境专业能力;
3、常规实验器材与仪器使用、维护的基本能力;
4、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运行的能力。
二、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
毕业要求
|
毕业要求的指标点
|
本课程的
教学目标
|
2、问题分析能力
|
2.2能基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,识别、表达和分析环境科学与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|
1、2
|
2.3具有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文献检索,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。
|
2.4具有综合运用基本原理、专业知识和技能,分析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,能够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。
|
3、设计/开发解决方案
|
3.1掌握合理设计解决方案的基础知识;
|
1、2、3、4
|
3.3能够理解和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行业国内外相关的标准,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;
|
5、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
|
5.2能够使用恰当的现代专业检测设备、技术和信息工具来分析、计算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,并设计解决方案;
|
3
|
8、职业规范
|
8.3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,履行责任。
|
1、2、3、4
|
9、个人和团队
|
9.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。
|
1、2
|
9.3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、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。
|
三、课程的基本内容
1、绪论
教学目标:1
教学内容:环境污染的特点、时间分布性、空间分布性、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、环境监测的特点、环境监测的综合性、环境监测的连续性、环境监测的追溯性、优先污染物的特点、三致、五毒有害元素、现场监测五参数、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、执行原则、工业废水排放源污染物采样点
教学方法:讲授法为主,案例法为辅
2、水和废水监测
教学目标:1、2、3、4
教学内容:臭阈值、色度、水样的保存方法、水样的预处理方法、五类地表水水域划分、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排放的污染物性质及控制方式、地表水的采样时间与频次、水中悬浮物、水中有机物、萃取分离、冷原子吸收光谱法,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与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汞、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铬、双硫腙分光光度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、碘量法、修正碘量法、高锰酸钾修正法测定溶解氧(DO)、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(COD)、4—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酚、重量法测定水中悬浮物。
教学方法:讲授法为主
3、空气和废气监测
教学目标:1、2、3、4
教学内容:大气中污染物状态、降尘、TSP、PM10、PM2.5、我国大气常规监测的污染物、布设监测站(点)和采样点的方法、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、二氧化氮测定、TSP总悬浮颗粒物的采样方法、PM10采样方法、溶液吸收法中吸收效率、四氯汞钾溶液吸收—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甲醛缓冲溶液吸收—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钍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SO2、烟气组分。
教学方法:讲授法为主
4、固体废物监测
教学目标:1、2、3、4
教学内容:危险废物的鉴别依据、危险废物的特性、危险固体废物特性监测立法、采集固体废物样品要求、垃圾渗沥液、固废测试样品的制备。
教学方法:讲授法为主
5、土壤质量监测
教学目标:1、2、3、4
教学内容:土壤组成、土壤背景值、土壤采样点的布设方法、土壤样品前处理、土壤样品测试。
教学方法:讲授法为主
四、教学安排
建议学时分配如下表:
讲 课 内 容
|
学 时
|
讲课
|
实验(践)
|
上机
|
1
|
绪论
|
4
|
|
|
2
|
水和废水监测
|
16
|
|
|
3
|
空气和废气监测
|
12
|
|
|
4
|
固体废物监测
|
10
|
|
|
5
|
土壤质量监测
|
6
|
|
|
合 计
|
48
|
五、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
(1)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平时作业、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评,考试主要题型为综合分析题,这部分占总成绩的15%。
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2.2、2.3、2.4。
(2)教学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平时作业、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考评,考试题型为填空题、判断题、解析题、计算题,这部分占总成绩的70%;
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2.2、2.3、2.4、3.1、3.3、5.2、9.2、9.3。
(3)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通过平时作业、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考评,考试主要题型为解析题,这部分占总成绩的10%;
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3.3、5.2、8.3。
(4)教学目标4的达成度通过平时作业的方式考评,这部分占总成绩的5%;
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3.3、8.3、9.2、9.3。
六、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
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,分别为平时作业、阶段性考试、期末考试。最终成绩=平时作业25%+1次阶段性考试25%+闭卷结课考试50%,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:
1、平时作业:围绕课堂重要知识点,考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,鼓励学生课后认真查阅专业文献资料,多多结合实际状况而不囿于书本的主动学习精神。
2、阶段性考试:主要考查学生对阶段性环境监测基础性知识,尤其是重点、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状况。
3、期末考试:系统考查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知识、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力的掌握状况。
七、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
1、建议教材
《环境监测(第四版)》,奚旦立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0年
2、主要参考书
《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》,生态环境部《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》编委会编,中国环境出版集团,2019年
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》,中国环境出版社,2002年
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》,中国环境出版社,2002年
《环境监测(第二版)》,陈玲,赵建夫编著,化学工业出版社,2014年
执笔人:郑黎明
审定人:张婷婷
批准人:张震斌
2019年9月